電影我還沒有看
兩篇的觀點和角度有很大的不同
雖然第一篇比較有政治味
我覺得講得比較有深度
希望那天我有空看了之後 寫自己的REVIEW
以下是第一篇
~~~~~~
以下是第二篇
李安凭什么征服好莱坞
新唐人2013年03月01日讯】(美国之音电) 台湾导演李安在星期天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再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,为他辉煌的电影生涯再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其实说起来,李安是一位大器晚成的电影人,37岁才拍出第一部电影。但他一旦开始,就气势如虹,很快成为世界级电影大师。
李安的独特魅力在哪里? 他如何用一双东方的眼睛,捕捉引起世界共鸣的内容? 相比之下,中国其他导演的“冲奥”之路为何艰难?
其实说起来,李安是一位大器晚成的电影人,37岁才拍出第一部电影。但他一旦开始,就气势如虹,很快成为世界级电影大师。
李安的独特魅力在哪里? 他如何用一双东方的眼睛,捕捉引起世界共鸣的内容? 相比之下,中国其他导演的“冲奥”之路为何艰难?
~~~~~~~~
第三篇 李安的電影為何成功
談 中国大陆的“李安”在哪里?
~~~~~~~~~~~~~~
其次這篇 內容不錯
後半段和李安無關
但是沒有剪接的技術 所以就保留
~~~~~
下篇評論前 加映一篇介紹李安全部的電影
以下這篇
少年Pi的奇幻漂流——李安的迷惘之旅---夏小强
【新唐人2013年2月27日讯】著名华人导演李安在去年底推出了《少年Pi的奇幻漂流》这部影片,不仅全球票
这部电影其实叫做《Life of PI》,中文翻成现在的名字,大概出于商业因素。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,画面精致如油画;这也是一部难懂的电影,影片看到最后,才知道这个电影绝非中文翻译中的什么〝奇幻漂流〞之类的冒险片。
影片在成年后的少年Pi在向一位作家讲述他少年的一段故事展开。少年Pi举家从印度迁往加拿大,与他们同船的还有他们家动物园的动物,但是在途中发生了沉船事件,Pi的家人全部遇难。Pi侥幸落在救生艇的舱盖布上得以生存,与他同处一艇的还有一条鬣狗、一只断了一条腿的斑马、一只母猩猩,以及一只成年孟加拉虎〝理查‧派克〞。
在漂流的最初3天,鬣狗咬死了猩猩,活吃了斑马,老虎又杀死了鬣狗。接下来少年就是在海上求生的故事。Pi最终与老虎一起面对漂流生活。7个月中,他收集淡水、捕鱼捉虾,他要使用一切海上生存技能喂饱老虎,也让自己活下来。漂流中也遇到了暴风雨、鲨鱼的袭击以及各种精彩而血腥的险境。在Pi与老虎所剩的食物耗尽后,他们随着小船漂到了一座美丽的岛屿。在短暂的停留休整之后,却发现这儿是个食人岛。Pi与老虎再次开始漂流,直到在墨西哥的海滩上获救,那只老虎却头也不回地消失了。
但是,Pi在向救他脱险的日本公司两名代表讲述了这段故事之后,对方不相信,要他讲出真实故事。于是少年Pi讲出了另一个版本的故事:其实,救生艇上并没有动物,只有一个厨子、一个断了腿的水手、Pi和他的母亲。厨子先后杀害并吃掉了水手,然后又杀死了母亲,最终Pi忍无可忍同样杀害并吃掉了厨子。最后的现实是,最终只有Pi活了下来,直至获救。
李安的电影能够扬名好莱坞与被西方社会接受,和李安的成长经历和接受教育的背景不无关系。李安少年在台湾接受中国传统教育,然后在美国上大学和生活,这样的经历和背景使他用电影艺术表现中国文化变得不太困难。早年的《推手》、《喜宴》与《饮食男女》家庭三部曲即是例证。
《理智与情感》(1995年)让李安第一次获得国际上广泛的赞誉。随后《卧虎藏龙》(2000年),入围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与奥斯卡最佳影片奖,《断背山》(2005年),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。从《断背山》开始,人们开始看到了李安的迷茫,走得更远的则是《色戒》。用娴熟高超的电影艺术来表现争议与禁忌的内容话题,即使其中有严肃的思考以及艺术探讨,终究难免会令人诟病,道理很简单,不管怎样谈论《金瓶梅》的艺术成就,都不能改变它是一部淫书的现实。
李安到底用《少年Pi》这部电影表现了什么?
影片中老虎的名字是有现实出处的。〝理查.派克〞原是历史上真实吃人海难故事的主人公名字。1884年,Mignonette号沉没,4名船员被困在南大西洋,除了3名船员,还有一个名叫理查.派克的17岁男仆。在茫茫的海上漂流中,3名成年船员杀死了孤儿理查.派克,分食了他的肉,因此得以生还。
从表面上,影片表现了对宗教、信仰、人性的黑暗等思考探讨追寻,但是,在影片最后,当采访Pi的作家打开这个事件的历史档案时,写在后面的是〝最后他和这只动物共同相伴走到了最后〞这样一句话,显然人们采用了第一个版本的故事。接着Pi又问作家:〝这两个故事,你相信哪个?〞作家说:〝有老虎的那个。〞Pi回答:〝所以你跟随了上帝。〞
在这里,我们看到,影片展现的宗教、信仰、上帝有种反讽的味道,因为相信了少年Pi编造的与老虎的漂流故事,是跟随了上帝。反之,真实残酷的现实世界,上帝离人而去。
在观看了与《少年Pi》同时在全球热映的另一部影片《悲惨世界》后,除了被其中传递的人权、自由、平等、博爱的普世价值打动外,其中故事和人都归结到宗教救赎的主题,其中的终极关怀使人感受到未来的光明与希望。反之,看完影片《少年Pi》之后,只有对宗教与上帝的怀疑迷茫与残酷人性、现实世界的惊心、无奈甚至绝望。
在一个大多数人失去了信仰与传统的现代社会,当一个本来是简单的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,却与所谓〝人权、隐私〞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混乱的时候,再高超的艺术手段,都不能掩盖其中的无力。《少年Pi》的求生旅程,也是导演李安艺术与人生的迷惘之旅,也是失去了传统的现代人心灵的迷失漂流。
文章来源:《大纪元》
- See more at: http://www.ntdtv.com/xtr/gb/2013/02/27/a854002.html#sthash.y9bSvfx5.dpuf
~~~~~~~~~~~~~~~~~~~~~~
晴朗:对李安再夺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思考
【新唐人2013年3月9日讯】 李安凭电影《少年派》再次夺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,不但在大陆电影界反响极大,在普通网民中也引起热烈议论。其实说到底很简单,李安的电影有人性光辉,有自由精神,有深厚的人道主义。如果说西方电影也有什么〝主旋律〞,人性和自由就是主旋律。
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去世前说过〝党管艺术,艺术没有出路〞,这句遗言被当时中共的文化官僚怒斥为〝赵丹临死还放了个臭屁。〞试问在中宣部和广电总局的戒尺敲打之下,中国大陆能出什么好作品和好导演?
现在中国大陆的电影进入〝大片时代〞,动辄投入几亿人民币,场面一部比一部宏大,内容一部比一部干瘪,思想一部比一部苍白。抚今追昔,不免令人怀想八十年代〝第五代导演〞曾经有过的黄金时期。 后文革的〝先锋电影〞,《一个与八个》是第一只春燕。我看过这部电影的未删节版,《一个与八个》的电影语言和审美视点的冲击,至今令我仍难以忘怀。想不到,这部片子却在僵化的体制与观念前触礁,被大幅剪辑和修改,把最有血肉和闪光的部分硬生生剥离了。
然而春潮已经涌动,这群〝第五代〞新人对思想统制与文化统制发起了一波又一波冲击。《黄土地》、《红高粱》为其中的佼佼者。陈凯歌、张艺谋、田壮壮、吴子牛……〝第五代导演〞的作品是19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的产物,其时伤痕文学、《今天》地下诗歌、星星画派、先锋戏剧等都是这股磅礴洪流的组成部分。在那个向往自由的年代,意识形态旧范式受到空前挑战。正当这一代青年导演迈向思想与艺术的成熟期之际,1989年的六四事件使历史在激荡之中逆转。张艺谋的《活着》、田壮壮的《蓝风筝》先后被打入冷宫。〝第五代〞的黄金岁月猝然结束。他们在思想解放运动中被释放出来的自由意志和探索精神,在滔滔物欲之下急剧沉沦。后六四时期的电影一直延续至今,正是社会的缩微景观,人欲横流、寡廉鲜耻充斥各个角落。
作为个体的人无法挣脱时代浊浪而随波逐流,尚且情有可原。但是作为时代艺术家和公共知识分子,却媚权媚俗加拜金,还要做着奥斯卡的清秋大梦。他们在六四之后一度沉默而后迷惘,由迷惘而沉沦,终于在滚滚俗流之中自得其乐。见到人家李安的《卧虎藏龙》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,张艺谋就拾人牙慧去拍为秦始皇歌功颂德的《英雄》,跟着拍武侠加侦探的《十面埋伏》。陈凯歌去拍豪华大烂片的《无极》;吴子牛去拍能〝卖埠〞的清官戏……
所谓〝第五代〞的艺术生命,已是无可奈何花落去。其中恶评如潮的《英雄》不但艺术贫血,其主题思想更是对普世价值的反动,张艺谋却说:〝电影就是电影嘛,要那么多哲学干什么?〞难道《英雄》没有哲学吗?有,是皇权加奴才的哲学。当《十面埋伏》拙劣虚假的故事被坊间讽刺挖苦得体无完肤时,张艺谋又说:〝看电影就是找乐子,这么认真做什么?〞这是张艺谋对自己和整个〝第五代〞青春的背叛,艺术的背叛,思想的背叛。《红高粱》、《活着》没有哲学?拍这样的电影是为了给老百姓消閒找乐?
陈凯歌的片子再烂,至少他迄今为止还未为专制主义去粉刷牌坊。反观张艺谋则越行越远,从〝杀子〞加〝乱伦〞阴森森的《满城尽带黄金甲》,再到《三枪奇案》,糟粕的腐臭冲天而起。张艺谋还讲过:〝个人很难和体制对抗。〞,这或者是一句推心置腹的自白,也从中可以得出结论,这个体制也只能制造出源源不断的文化垃圾。
更有甚者,张艺谋不和体制对抗之外,还俯首帖耳地和这个体制合作,并把这种合作还延伸到银幕以外,从京奥开幕式到中共建国甲子大寿,人们看到的是加盖张艺谋烙印的仪式,诸多文化声威符号被剪贴出来,组合出宏大的所谓〝史诗〞效果,用以歌颂和烘托盛朝气像,物华天宝。在那些肃穆仪式中,只有对国家图腾的忠顺和崇拜,让人觉得在这种价值体系里,只有国家的威仪和集体的群像,而看不到生命,看不到血肉,看不到个人。一个礼乐大典搞成这般模样,拍电影也同样看不到生命的律动,人性的挣扎,这叫什么艺术?
如果说李安第一次以小成本的《冰风暴》夺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,曾一度煽起大陆导演对外国电影奖的欲望。那么自从张艺谋的《金陵十二钗》争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铩羽而归,再到李安本届二度得奖,那些和专制体制合作无间的大陆导演,应该是买了个明白,他们真的绝望了。原来中国电影的虚火和贫血,不是他们的才华问题,而是这个体制让他们对奥斯卡彻底绝望。
文章来源:《自由亚洲电台》
出處: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